首页 |新闻 | 金融 | 宏观 | 产业 | 国际 | 理财 | 消费 | 观察 | 科技 | 房产 | 能源 | 环保 | 汽车 | 旅游 | 时尚 | 文化 | 健康 | 法制

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日期:2019-08-10 17:00:23  来源:
 
原标题: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今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针对如何为基层松绑减负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个行业关注的重点不同,采取的方法举措也不尽相同。从农商务发展角度出发,为基层减负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切实防范“制度陷阱”,提升工作质效。

  认清形式主义 远离“制度怪圈”

  “制度陷阱”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通览我国历朝政治制度得失的基础上,发现的一种制度建设怪圈。这类怪圈的演绎逻辑是:如果某种制度出现了设计上的漏洞或在执行中出现了问题,人们便会制定新的制度或利用其他制度进行弥补,这就使制度越来越繁密和复杂,进而产生更多歧义、漏洞、摩擦与矛盾,导致整套制度失去效力。

  受行业特有属性影响,金融行业对基层员工在制度约束下审慎合规办事的要求更为严格。随着金融风险隐患的增多,管理者更趋向于通过更加严密的制度约束权力或管事、管人。特别是在尽责履职的责任导向下,越来越繁密的制度规章给基层工作带来压力。“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很多有形式主义倾向的要求,占用基层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分析其根源,不是力量不够、人手不足,也不是制度缺位、能力缺失,而是用形式代替了尽责和履职,用形式掩盖了风险和问题,从本质看是陷入了“制度陷阱”。细数农商银行领域“制度陷阱”表现形式,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制度照搬照抄,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制定制度时依葫芦画瓢、抄袭拼凑的现象在行业内普遍存在。更有一些管理者在引用上级制度订立本行制度过程中,不合实际地“做加法”,例如,在贷后检查频率上提高标准,在贷款准入门槛上提高标准,致使客户反馈“办贷手续越来越繁杂”以及一线员工感觉“重复劳动太多、效率不高”等双重问题。

  二是制度补丁多,只管必要,不管可行。一些“先天不足”的制度在落地过程中遇到障碍,带来的结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层层加注“补丁”。给制度缝隙及时“打补丁”原本无可厚非,农商银行通过审计、检查等发现问题,再将其应用于制度修正是必要步骤。但“头痛医头”的制度补丁并不能“治根”,补得更多的是“必要”条款,而未从成套流程和全面风控角度思考其“可行性”。例如,为落实信贷支付审查要求,银行将“受托支付”列入大多数制度规定,未能考虑企业资金实际使用的复杂性,不仅不能从本质上防范“挤占挪用”的风险,还占用了银行工作人员大量精力,影响了银行的工作效率。

  三是制度大包大揽,只看痕迹,不看实绩。“痕迹化管理”旨在收集保留工作过程中的文字、图片、实物、电子档案等资料,以便监控工作进度、查验工作效果。科学、适度的“痕迹化管理”是提高工作质量、激发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但如果单纯以“痕迹”评判“实绩”,则会出现重痕迹、轻落实的结果。特别是在信贷责任认定过程中,为达到“尽责免责”条款要求,“步步留痕、事事留迹”成为衡量标准,用“台账”掩盖“风险”是“痕迹化管理”演变成“痕迹化主义”的突出表现。

  校准制度偏差 力防“制度陷阱”

  为切实给基层减负增效,管理者在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过程中须力防陷入“制度陷阱”,确保制度管用、执行好用。

  (一)制度编写要确保“管用”。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而在于管不管用。既要把制度当工具,也需把制度当依据。一要让制度成为依据。制度建设首先要考虑必要性和可行性,二者缺一不可。坚持“做不到的宁可不写,写上的就要管用”,高度凝练、简便易行,这样才能尽可能防止在具体实践中变形走样、破坏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的情况出现,确保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二要让制度成为工具。制定规则不能贪大求全、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制度过分追求全面,亟待破解的难题被淹没在大量条文中,就突出不了重点和针对性。三要让制度切实可行。制度创新要求真务实。扎紧制度笼子,决不意味着“标准越高越好、笼子的眼越小越好”,而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如果标准太高,大部分都执行不了,用法再完美的制度也是形同虚设。制度制定时要思考自己能否做到,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有分寸感,才能叫“良法”。

  (二)制度修正要力防“陷阱”。制度修正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新实践的开启。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也要避免落入“制度陷阱”。一要帮制度“打补丁”。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将它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制度才有生命力。制度修正前,必须广泛听取意见,经过充分酝酿和讨论,寻求最大公约数。二要给制度“做减法”。管理者在修正制度的过程中不只是要增加,还要敢于持续做减法,进一步简化流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工作压力,最终达成程序最优、手续最简、效率最高的工作状态。三要用制度“提效能”。制度“事无巨细”问题在系统内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将严重影响工作效能。管理者让员工在各尽其责的同时,有机会真正走出网点、走进市场,与客户充分沟通、反映市场需求、提升营销效能,提升工作的自主权和创造力。

  (三)制度执行要提升“刚性”。“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要让制度运行起来,不断提升制度“刚性”。一要提升制度效力。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出了偏差,会使制度的效力大打折扣。在基层实践中要坚持依规治理,任何工作以制度为纲,不以某位管理者个人意志为转移,才能真正提升制度效力。还应注意,不能用临时性讲话精神、通知要求代替制度性要求,随便打乱基层工作秩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二要坚持违规必究。“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只有让违反制度的人承担相应的后果,才能激发起员工主动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动力。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三要防止监督缺位。再小的业务失去监督,都有可能形成风险。在工作中,要注重防微杜渐,前移风控端口,运用审计、检查等手段对反复出现的问题多打“组合拳”,多杀“回马枪”,确保监督到位。

  厚植文化土壤 形成“制度文化”

  良好的制度文化可以为制度的遵守和执行提供强大的内驱力,厚植文化土壤、形成制度文化是避免陷入“制度陷阱”的又一关键点。

  (一)创造“人人为拥护制度”的氛围。从制度起草到落实,坚持公平正义,保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才能形成人人拥护制度的良好氛围。

  (二)形成“人人为制度思而行”的局面。领导干部往往都是研究制定规章制度的指导者、决策者,更要成为制度领行者和守护者。要做到带头把个人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真正让干部员工以制度为准则,这对于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意义重大。

  (三)构建“人人为制度信而为”的文化。管理层要强化结果导向,对照制度规章,在必要的基础外,着力聚焦工作的落实情况;同时坚决跳出“形式主义”怪圈,强化科学考核,才能形成“人人不敢违、不想违,人人想干事、干实事”的良好文化氛围。

  (制图 张乐)

(责任编辑:佚名)
郑重声明:人民经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