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金融 | 宏观 | 产业 | 国际 | 理财 | 消费 | 观察 | 科技 | 房产 | 能源 | 环保 | 汽车 | 旅游 | 时尚 | 文化 | 健康 | 法制

强化银行互联网信贷风险管理

日期:2019-08-09 15:04:09  来源:
 
原标题:强化银行互联网信贷风险管理

  随着互联网信贷业务规模的扩张与产品的变革创新,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效率面临严峻挑战,需正确看待互联网信贷的发展机遇与潜在风险,同步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实现良性发展。

  风险因素

  (一)借款人信息虚假及骗贷风险。互联网信贷凭借互联网数据信息分析评价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但网络虚拟化使得获客信息更加随意,诸如借款人资质、偿债能力等关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银行无法实地辨别。一些不具备准入条件的个人可能通过提供虚假资料或编造虚假数据获取信贷资源;一些不法信贷中介通过掌握各家银行的网贷申请规则,对申请人进行代办包装甚至组团骗贷。

  (二)互联网平台合作方“输入型”风险。银行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的信贷业务,容易受到互联网平台运营状况的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平台经营困难、挪用资金、股东跑路等情况时有发生的局面下,其经营风险会传染到银行端。

  (三)网贷客户预警模型跑偏的风险。互联网信贷能够运用信息科技系统构建智能化预警模型程序,通过分析和筛查风险。但由于信息渠道不全、内外部数据整合利用率不高等原因,会导致有些关键风险信息(例如失信人名单、涉黑涉诉客户等)未能及时获取。有的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尚未完全实现自动化,仍需人工采集和录入部分信息,容易出现误差甚至人为篡改数据现象。

  (四)网络信息泄露或被盗用的风险。近年来,由于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到位引发重要数据或客户信息泄密事件时有发生,对金融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管理对策

  (一)借鉴互联网思维,转变风险管理模式。传统信贷风险管理手段主要依靠人工识别和判断,需要逐户调查、逐笔审核,程序繁琐、耗时费力,且风险处理环节滞后,不利于信贷风险及时预警和提前化解。在互联网信贷时代,银行需摆脱依靠人工面对面识别风险、依靠抵押物或担保物兜底的传统思想,主动借鉴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研究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来实现风险管理的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逐步形成与互联网特征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模式。

  (二)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完善互联网信贷预警体系。银行应针对网络金融发展方向和特征,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坚持“智能、高效、创新”理念,不断完善互联网信贷预警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科技对风险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能力,促进信贷风险管理向智能化转型。一是加快网贷系统整合升级。提高技术及相应系统的资源投入,做好网贷系统基础设施升级,整合现有系统功能,突出风险预警控制模块的同步研发,构建集贷前信息收集、贷中审核分析、贷后风险筛查为一体的自动化系统控制流程。二是提升大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将大数据思维运用于风险控制流程,多方面采集客户可疑交易数据和违约记录,包括人行信息以及最新的“天眼”数据等,实现多维客户画像和风险分值计算,实现风险信息触发自动预警功能。三是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网络数字化技术仍然需要人来操控,互联网信贷风险管理所涉及的分析决策、参数调整、模型设计等工作都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银行可以通过内部培训或同业交流等方式,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与工作技能。

  (三)改进风险管理模型程序,增强风险识别处理效果。银行应针对借款人账户信息和交易行为的网络化痕迹,不断改进完善风险管理模型程序,设置合适的风险控制参数,自动采集并筛查分析具有共性指标、明显表象、异常行为的特征数据,对借款人信用评级、还款能力、押品价值变化情况以及异常等风险因素加强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则采取自动冻结额度、扣收保证金等应对措施,通过有效的模型监控手段,实现互联网信贷风险的量化评估、精准识别、实时预警和自动化处理。

  (四)与互联网平台审慎合作,注重防范“输入型”风险。互联网信贷领域的业务创新,往往需要与各种类型的互联网平台合作以发掘各领域客户的金融需求,但银行需细化明确互联网平台合作的准入标准,避免因互联网平台违法违规经营、挪用客户资金等行为导致“输入型”风险。同时需要审慎研究合作要点,在合作协议上清晰界定双方权利和义务。还要提高法律意识,通过网站、微信、微博、媒体等多渠道开展互联网平台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制止互联网平台利用银行名义实施侵权行为。

  (五)重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强化客户资料保密管理。银行需重视网络信息及客户资料的安全保密管理,增强系统防御黑客攻击、过滤非法数据侵入的功能,对网贷客户进行保密提示,强化对信息及数据加密处理的技术,及时填补管理漏洞,严防网贷客户信息泄露。

(责任编辑:佚名)
郑重声明:人民经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