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金融 | 宏观 | 产业 | 国际 | 理财 | 消费 | 观察 | 科技 | 房产 | 能源 | 环保 | 汽车 | 旅游 | 时尚 | 文化 | 健康 | 法制

鏖战正酣 临空经济演绎城市竞争新逻辑

日期:2019-08-03 00:00:25  来源:
 
原标题:鏖战正酣 临空经济演绎城市竞争新逻辑

  ■观新势

  ■本报记者 王彩娜

  盛夏七月,金色的“凤凰”展翅欲飞,北京大兴将一步世界。

  6月30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保障通航的配套工程全面竣工,开始转入运营筹备阶段。9月30日前,新机场将正式通航。随着新机场而全面崛起的临空经济区,如同巨大的磁石,引领和撬动新一轮产业,催生全新的经济增长极,重塑经济地理格局。

  中国民用局机场司副司长张锐日前透露了一组大兴国际机场未来经济效益评估数据:预计2025年,大兴国际机场将实现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产生经济效益1300亿元,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90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约60万个。

  正因为拉升增长明显,近年来,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南京、长沙、成都等地竞逐临空经济,演绎城市竞争新逻辑,至今,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扩容至14家。但各地临空经济火热的背后却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面临高质量发展大考。

  抬眼向上,探寻增长

  进入“临空时代”,城市的机场,悄然转变为机场的城市。一座座空港的崛起,在将“世界变小”的同时,也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成为撬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支点,带动着经济中心的转变。

  临空经济具有强大的空间牵引力,对资金、技术、人才等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将全方位拉近周边城市与世界的距离。国际民航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每100万旅客可以为区域创造1.3亿的收益,带来1000个直接的和3700个间接的工作岗位,每10万吨货物将创造800个工作岗位,每新增一个航班将增加750个工作岗位,约有20%的旅客会在机场区域食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中国民航研究机构分析称,中国机场每100万旅客可以产生18.1亿元的收益,带来5300个相关就业机会。

  “中国的临空经济已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认为,作为高端经济形态,临空经济对高新技术、商务会展等产业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规划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有利于吸引和聚集全球创新资源和要素,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在速度经济时代,机场正担起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功能,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及可达性。”

  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管委会副主任胡杰表示,目前,北京临空经济已经进入港城融合发展新阶段。截至2018年,整个园区已有4000余家规模化企业,全年实现收入约3380亿元人民币,带动26万人就业,常住人口达到28万人。到2025年,预计收入将达6000亿元人民币。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为发挥北京新机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辐射作用,北京市将与河北省合作共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以此来促进京冀两地深度融合发展,总投资将超2000亿元。根据国际经验,机场的投资效益比是1∶8,以此计算,北京新机场未来产出将达到1.6万亿元。

  综合保税区、国际会展中心、国际购物小镇、国际健康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近日正式进入开发建设阶段,对外发布首批招商项目。目前,临空经济区已针对“3+2”的创新产业体系筛选出约250家潜在合作企业,并与34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等发展引擎的驱动下,曹允春认为,北京南城有望成长为北京下一个增长极和发展新中心,未来精英人才、资本、产业等均将在此聚集。

  竞逐之下,战火渐旺

  “不沿海、不沿边,经济发展靠蓝天”,已是中西部内陆地区“弯道超车”的一致选择。

  自2016年至今,按下“快进键”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已扩容至14家,包括郑州、青岛、成都、重庆、上海、广州、长沙、贵阳、杭州、宁波、西安、南京、北京等14家。据本报记者统计,全国明确规划并进行建设的空港经济区有近70个,年客运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37个机场均已规划建设空港经济区。

  对手在增加,但各地发展临空经济的热情有增无减,竞争日趋激烈。

  如广州,《推进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和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显示,2017年至2019年,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和临空经济示范区在基础设施、航空维修、航空物流等领域计划推动重点项目76个,项目总投资2998.15亿元。

  进入4月,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掀起热潮,总投资38亿元的综保服务中心、普洛斯航港综保运营服务项目、汇通丰源供应链管理和物流项目等相继开工建设。截至目前,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开工建设项目14个,总投资约116亿元;已签约项目21个,总投资761.7亿元;重点在谈项目13个,总投资283.1亿元,已注册企业9家,形成“全面发力、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再看意欲打造中国“孟菲斯”的西安,6月20日发布的《西咸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明确,到2020年底,西安临空经济产业营收达到300亿元,2025年突破1000亿元。自2018年4月跻身“国家队”后,“临空经济”便频频出现在西安以及陕西省的政府规划之中,且多次强调:临空经济能促进商贸物流产业大发展,为大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除“国家队”外,还有更多地区希望共享临空产业发展红利。6月21日,天津市东丽区宣布,规划建设33平方公里的东丽临空经济区,着力打造都市型临空经济的新标杆。

  东丽区委书记夏新表示,东丽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工作已完成,招商引资工作已全面启动。依托机场和区位和产业优势,截至2018年底,东丽区共引进傲基、云动力、腾邦易贸通、瑞康物流、三爻航空、航佳科技等电子商务、航空科技、航空物流的相关企业320家;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7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95.43亿元、税收1.6亿元。

  面临大考,向4.0而行

  势头正猛的背后,亦有隐忧,除北京顺义、郑州空港、上海虹桥等少数临空经济区成绩单亮眼外,大多数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如何协同发展“一市两场”?如何减少“产业同质化竞争”?如何破题“机场与产业的简单相加”……大考在即。

  如多地临空经济区皆以空港产业园作为战略导向,主导产业无一例外是航空装备制造、航空物流等,开发初期产业氛围较弱,招商竞争现象屡见不鲜。

  张锐强调,“临空经济如何发展、发展得好与不好,关键是正确处理机场与临空经济之间的关系,构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曹允春建议,各地临空经济区发展应因地制宜,结合本地产业、经济现状,找准定位,布局有独特优势特色的产业,探索差异化竞合之路。并与周边地区进行战略、产业、功能上的协同,保持产业与政策、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大中华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陶汝鸿强调,“空港经济不仅仅是机场枢纽+周边邻近区域这么简单,机场其实是以一种催化剂和加速器去推动城市发展,加速产业提升和转型,把整个机场周边片区的产业链带动起来,成为有健康产业体系支撑的一个空港经济区。”

  蓄势待发的大兴国际机场,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建成“4.0模式”的临空经济区,成为全球临空经济区4.0模式新典范,主要是创新驱动模式,通过国际人才的引进和科技创新来带动临空经济区发展,打造“航空大都市”。

  不过,既需要产业集聚,更需要人气集聚的“航空大都市”打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航空国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综合规划院院长郭琪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大兴国际机场、首都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所在的四大临空经济区通过加强联系和极化整合,将有效打破行政与规模束缚,向关键节点辐射,构建区域共生网络。

  期待金色的“钢铁凤凰”奔向天际。

(责任编辑:佚名)
郑重声明:人民经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