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金融 | 宏观 | 产业 | 国际 | 理财 | 消费 | 观察 | 科技 | 房产 | 能源 | 环保 | 汽车 | 旅游 | 时尚 | 文化 | 健康 | 法制

非遗文化传承:千年汴绣“跨界”焕新生

日期:2019-01-14 21:01: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非遗文化传承:千年汴绣“跨界”焕新生
原标题:非遗文化传承:千年汴绣“跨界”焕新生

  远看是欧洲宫廷油画,走近才发现竟是用细如发丝的绣线绣出来的。这样一幅惟妙惟肖的“油画”需要2个绣娘耗时10个月完成,售价近13万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正在不断“跨界”,带给世人更多美的享受。

  “汴绣源于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40岁的爱绣之人张留凤介绍,史书记载,当时皇宫设有专门的文绣院,聚集全国杰出绣女300余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

  “我是开封人,姥姥和母亲都是绣娘,我想把这门手艺继续做下去。”张留凤说。与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汴绣传承面临困境。

  2011年以来,张留凤为了传承汴绣技艺,做足了功课:走访汴绣非遗传承人,整理传统针法;刻画动漫人物“绣儿”,用新方式讲历史;搜集老绣片,重绣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名画,筹建汴绣创新体验馆……

  然而,手工艺品价格难衡量,且传统绣品与现代生活不接轨,怎样发展?张留凤将制作流程标准化,让非遗跨界,融入现代生活。

  “机绣难以完成线色复杂的图案,更没有手工汴绣针法细腻。”张留凤说,“为提高成品率和工作效率,对于复杂的绣品,我们的绣娘各有分工,标准化流水作业。比如清明上河图,一波绣娘绣房屋建筑,一波绣人物,剩下比较零碎的再有一波。”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十指春风下,针法细密、格调高雅的传统汴绣,在羊绒围巾、手拿包、抱枕乃至小音响等各式现代生活用品上,流淌出千年汴京的柳暗花明。

  张留凤还创建了河南一涵汴绣有限公司官网,并在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线上线下结合,进一步打开市场。公司现已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上市。“融入融智融资源。上市不仅可以让公司发展更规范,也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渠道,做大了市场。”张留凤说。

  2018年,一涵汴绣入选第七批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批入选的还有致力于钧瓷等非遗传承的文化企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宋丽萍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于民间,死于庙堂”,其最精彩的内容,永远都存续在广阔的城乡,活跃在生产生活中。

  如今,一涵汴绣的绣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现有绣娘360余人,辐射河南三个县。随着集展览、展示、创意、开发、销售于一体的汴绣创新体验馆投入使用,整个产业链将带动更多人就业。

  市场越来越大,但张留凤仍有担忧:“好的绣娘难觅。现在收入有保障,绣娘愿意绣了,但一年的工作量毕竟有限。”

  为此,张留凤一边培养绣娘,一边细分了市场。“把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名画中的传统色彩和图案提炼处理,绣在室内挂画、沙发背景墙等现代家装上,装饰风格别具匠心。”张留凤说,“下一步着力做汴绣家装,让汴绣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桂娟 李文哲)

(责编:韦衍行、汤诗瑶)
(责任编辑:)
郑重声明:人民经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