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金融 | 宏观 | 产业 | 国际 | 理财 | 消费 | 观察 | 科技 | 房产 | 能源 | 环保 | 汽车 | 旅游 | 时尚 | 文化 | 健康 | 法制

创新联保 信用贷款 助农走上致富路

日期:2023-04-10 13:23:44  来源:网络整理
 
原标题:创新联保 信用贷款 助农走上致富路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蔡川村金融扶贫的报告

绿色生态蔡川村

蔡川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蔡川村肉牛养殖

蔡川村村民喜获玉米丰收

□ 贺 珍

宁夏的蔡川村是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村庄。

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就是中国千万村庄中的一个,甚至比一般村庄的自然条件更差一些,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东部干旱山区,区域面积4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9户1616人,全村有耕地12,618亩,全部为旱地,2008年实施金融扶贫之前,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贫困人口占比达79%。

说它不普通,则是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扶贫开发,特别是实施普惠金融改革以来,该村在当地政府和村干部的带领下,探索实施的“产业引领+能人带动+金融帮扶”金融扶贫模式,实现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有效破解了农户“贫”在产业,“困”于资金的难题,慢慢摸索出的“蔡川模式”不但受到中央电视台、《农村要情》等媒体的深度报道,还作为成功案例登上了联合国的网站。2019年入选中国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2020年成为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扶贫开发课程;2021年蔡川村党支部喜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从2008年到2020年底,蔡川村经过金融扶贫,累计贷款1.26亿元,户均25.2万元,通过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全村农户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土窑洞,住进了砖瓦房,蔡川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蔡川模式”成了各地取经学习的典范,但蔡川村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继续新的探索,寻找新的增长点。采访中,原州区寨科乡党委委员、副乡长马进虎一再说道:“我们不能吃老本,必须要探索新的路子,开发新的蔡川模式,实现产业升级。”目前,蔡川村在养殖方面引进了良种肉用品种的安格斯牛,比本地黄牛肉质好价格高;在种植方面,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对当地的特产红梅杏进行花期延迟的技术研究,以避过霜冻期,保证高产;在销售上,则与时俱进,借助线上“互联网+基地+农户”的销售新模式,让红梅杏走出宁夏飞向全国,形成新的特色产业,让蔡川村的产业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

金融扶贫的“蔡川模式”是原州区普惠金融改革的一个缩影。目前,其经验在宁夏全面推广,在全国都值得复制学习。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蔡川村的具体做法。

金融扶贫才是产业扶贫的“源头活水”

2008年之前,蔡川村还是宁夏南部山沟里一个因穷出名的村子,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农民靠天吃饭,生活贫困。即便经过几十年的扶贫开发,依靠政府扶贫、财政救济逐步解决了吃穿的问题,产业发展依然非常滞后,基本上以每家每户零散种草养畜、外出务工为主,没有稳定可持续的主导产业。采取金融扶贫之前,全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

而如今,蔡川村累计发放贷款3210笔1.37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2000元,上升到2020年的12,000元,全村通铺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网络,农民用上了手机、洗衣机、电脑等。近半数村民拥有家用汽车,由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访村”变为小额贷款信用村,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小贷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的良性发展格局。

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来容易,实际来之不易。政府支持、银行配合、能人带头、敢于吃螃蟹的部分村民愿意尝试……诸多因素,缺一个都不可。我们就看看蔡川村是如何把这一个个关键因素拧成一股绳,借助金融扶贫,带领全村发展致富的。

首先是政府牵头,建立政策支持体系,解决措施靠实问题。为了推动金融扶贫政策落地,原州区先后出台了《原州区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原州区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原州区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党委政府+金融主(监)管部门+银行+保险”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和帮扶带动、考核评价、风险补偿、协调议事四项机制,联席会议、统计分析、黑名单释放三项制度,从政策层面保障了金融扶贫措施全面落实。

而政策落地过程中,宁夏邮储银行固原市文化西路支行的支持功不可没。村党支部书记马金国回忆当初贷款艰难的情境时说:“前些年,我们也想着在银行贷点款搞养殖业,几家银行都来考察过,但后来都放空了,可能是咱们这个地方太穷了,人家害怕还不上!”当时,唯有邮储银行愿意顶着风险,助一臂之力。

有了这份情谊,为了切实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固原决定建立政府增信体系。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与银行贷款额度挂钩存入各银行,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损失补偿。将政府财政性资金存放与开户、大额存单存放和银行信贷规模挂钩,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对建档立卡户扶贫小额信贷损失实行分类分担补偿,由政府和银行按8:2比例共同承担贷款损失,让银行彻底放心。而现在,经过10多年的积淀,蔡川村已经成了各银行争抢的优质客户,马金国自豪地说,目前除了邮政银行,黄河商业银行也加入了为蔡川村提供贷款的队伍,农业银行也跃跃欲试。

有了政府政策支持,有了银行愿意鼎力相助,当然还需要有能人带头,这就不得不提到金融扶贫“蔡川模式”首创人之一马金国。马金国是土生土长的蔡川村人,也是当地有名的能人,2007年底,他放弃自己在城里的事业,回到村里做起了村主任,承诺要带领全村人致富。

2008年,马金国到中国邮储银行固原分行贷款,由合作社担保,以3户联保的形式,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固原市分行为14户信誉较好的养殖户争取到了17万元贷款,开启了蔡川村肉牛养殖的探索之路,1年后,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

在这些养殖能人的带动下,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纷纷加入养殖业,2009年开展了“整村推进”金融小贷扶贫。

2013年,合作社社员增至282户,累计贷款9000多万元,零逾期、零欠账,蔡川村被邮储银行宁夏分行评为“信用村”。截至2020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宁夏分行在蔡川村累计发放贷款1.23亿元,信贷资金撬动养殖产业年收益435万元,蔡川村养殖规模越来越大,1万亩土地全种上了青贮玉米等饲草,牛存栏量从2008年的170头增加到现在的3200多头,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

村民杨志万至今难忘12年前获得1万元贷款的激动情景。当年,他用1万元贷款加上平时的积蓄购进两头牛,走上了发展肉牛养殖的路子。经过10多年的努力,盖了新房子,买上了小轿车,自己也成了村里的养殖能手,每年都存栏10多头肉牛,收入10万元以上。

金融贷款不但让杨志万这样的普通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更是帮助村里的老弱病残群体,给了他们弱鸟先飞的“有力翅膀”。村民海德富患有肢体残疾,还有严重的气管炎,干不了重活,家里全靠妻子支撑,日子过得紧巴巴,以前他甚至拿不出孩子上学所需的5元钱。蔡川村的合作社把和海德富差不多的一批贫困群众吸纳为社员,每户给予1万元贷款发展养殖业。通过几年努力,海德福的家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房子7万元,两栋牛棚3万元,13头牛保守算20万元,15只羊6000元,还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减去贷款10万元,家庭固定资产已经达到20万元以上了。”海德富掰着指头算大账,高兴地说,“我终于翻身了,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

金融扶贫,首先解决贫困户贷款的信用问题

金融扶贫,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千头万绪,并不容易。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信用问题,尤其是贷款给贫困户,有两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克服他们主观上对征信不够重视,容易拖欠贷款,贪小便宜的心理;二是客观上如何帮他们发展经济,真正富裕起来,从根本上解决还钱的能力。

那么,“蔡川村模式”是怎么解决这两个棘手问题的呢?

首先,利用大数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非诚信用户进行预先“过滤”。为此原州区出台了《原州区信用农户、信用村及信用乡(镇)评定管理办法》,成立乡村两级信用协会,采取“631”评分法,以综合诚信评价(60分)、家庭劳动力(30分)和人均纯收入(10分)为主要量化指标,分A、B、C 3个信用等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A级5万元、B级3万元~5万元、C级1万元~3万元),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并根据评级授信结果,对建档户发放“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

这样,就从宏观层面保证了贷款用户的高信用度。

其次,根据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蔡川村迄今没有一个村民进入邮储银行的信用黑名单,但并非村民一开始就有这种诚信意识,而是靠创新制度的制约和引导。2008年时曾有极少数村民不自觉还款,为了躲避村干部督促,有些村民甚至换了手机号,村干部就只能去家里催促。村支书马金国就经常苦口婆心地告诉村民“维护信用要像维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以不断地灌输来培养村民的信用意识。

但单靠村干部的耳提面命终究作用有限,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蔡川村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圈子小、熟人互相监督、约束管用的优势,来推动农村信用体系。邮储银行宁夏分行在蔡川村进行试点,选择有一定养殖基础的农户来创新联保方式,采用村干部、养殖能手等任意3户相互担保组成联保小组的形式给农户贷款。

这样,三户联保把3户村民拴在了一根绳子上,如果其中1户不按时还款则其他两户就开始催促。这种互相担保的模式,既解决了村民无抵押、无担保的难题,又构建了较为可靠的小团队信用保障机制,用蔡川村村民海德富的话来讲:“不还钱在村里人面前都抬不起头。”

而一旦出现村民在贷款后遇到临时还款困难的意外情况,马金国就立马站出来,会组织大家相互帮衬着还款,自觉维护村里的信用形象。

由此,这个没有任何村民信用记录的“空白村”,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信用档案库。到2014年,蔡川村80%的农户都达到A等,随即受到了邮储银行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等方面的大幅优惠,实现了产业和信用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当然,除了预防和相互监督,原州区更坚持正向激励和引导的方式,为此建立完善宣传教育引导、评选表彰等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网站、原州发布、微信公众号、公示公开栏等阵地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制定出台《原州区信用农户、信用村及信用乡(镇)评定管理办法》,举办信用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创建命名表彰活动,着力构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为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蔡川村早在2014年就被评为信用村,全村489户全部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固原市分行评为信用户。

不吃老本,蔡川村在产业发展上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

当然,一个人无论主观上怎样重视信用,如果偿还能力不足的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金融扶贫更重要的是帮助村民真正发家致富,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还贷款能力。所以选择好的产业,带动他们持续富裕就成了金融扶贫的重中之重。

蔡川村虽然地处西海固,自然环境较差,但也有自己的特殊优势,就是村里土地资源丰富,不愁优质的牧草和饲料,加上蔡川村历来就有养牛、养羊的传统经验,当地政府和村干部因地制宜,决定重点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

“这里的土地虽然不适合种粮,却适合种饲草,我考察市场发现,养殖肉牛有商机,于是计划带领村民种草养牛,培育出一个像样的产业。”马金国回忆当初确立带领村里发展养殖业的思路来源时候说,“只有贷款,没有好的产业,也是没用的。”

然而,对祖辈习惯了种玉米、马铃薯和杂粮的村民们来说,当时大多并不认可马金国的想法,认为种草养牛是“舍本逐末”,而且,当地村民每年的收入往往只够勉强过活,根本没有余钱买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8年,马金国卖掉自己在城里的房子、车子,以所得的30余万元资金在村里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并联系银行,就出现了文章一开始就提到的一幕,以合作社担保、农户联保等形式为首批14户村民贷来了17万元的小额贷款。有了资金,村民纷纷从外地购进良种肉牛养殖,1年后,平均每户挣了1万多元。

村民杨志科2010年也加入了合作社,贷款建牛棚、买牛犊,养殖规模逐年扩大。近日,记者到杨志科家采访时,他已建起两个标准化牛棚,每个牛棚里各养着5头牛。“现在1年挣三四万元不成问题,这几年我不但脱了贫,还盖了新房,过些日子准备再买辆小汽车。”杨志科指着院子里刚建起的车库说。

据了解,目前蔡川村八成以上村民加入了合作社,银行累计为当地村民贷款1.23亿元,全村肉牛存栏量也从2008年的160头左右增加到3200多头,产业蓬勃发展,使当地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2,000元,蔡川村也于2016年顺利脱贫摘帽。

金融扶贫的成功,让蔡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富裕了,蔡川村也成了全国金融扶贫的典型,按理,就这样发展下去,也无可厚非。但是,当地政府和村干部并没满足现状,而是开始了新的产业探索。

蔡川村地处原州区东部,位于国家4A级草原保护区——云雾山自然草原保护区脚下,属黄土塬区,土地面积大,土壤非常适合红梅杏杏树生长,产的红梅杏肥厚多汁、着色鲜艳、酸甜可口。目前,蔡川村种植红梅杏3100亩,种植户超过200多家。为了给红梅杏找到更好更广的销路,蔡川村与时俱进,借助线上“互联网+基地+农户”的销售新模式,通过在邮政电商网络发布销售蔡川村红梅杏信息,线下则客商上门进果园树上收购,村民沿路摆摊设点和跑集市进城市零售,实现线上销售+线下销售齐发力,保证村民增收两促进。

此外,蔡川还积极推广实践助力农民脱贫攻坚的“旅游+”理念。目前,蔡川村已经成功举办两届红梅杏采摘节,共吸引市内外的游客近万人,提高了原州区寨科乡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美誉度,切实践行了大力发展农村新业态和乡村旅游,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蔡川村的红梅杏种植,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成当地的特色种植,跟养殖业一起,成为蔡川村发展致富的左膀右臂。

总之,通过“蔡川村模式”看,金融扶贫激发了群众利用信贷资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使扶贫方式由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变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三方互动格局,有力推动了扶贫工作从“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责任编辑:互联网)
郑重声明:人民经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