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金融 | 宏观 | 产业 | 国际 | 理财 | 消费 | 观察 | 科技 | 房产 | 能源 | 环保 | 汽车 | 旅游 | 时尚 | 文化 | 健康 | 法制

金融精准扶贫的毕节样本

日期:2019-08-16 09:03:51  来源:
 
原标题:金融精准扶贫的毕节样本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辖内10个县(区、管委会)中有9个为国定贫困县(区、管委会),3个为深度贫困县。经过努力,全辖贫困人口已由2012年末的256.53万人减少至2018年末的44.4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9.9%降至5.45%。人民银行党校课题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金融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毕节市金融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抓好顶层设计。确定“政府主导、牵头、各方参与、多频共振”的工作机制,推行产业扶贫金融服务主办行制度。采取“再贷款+匹配自有资金”等方式,以低成本央行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力度。督促各级财政出资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分担、补偿基金,发挥保险信用增信功能。推进农村支付体系、信用体系建设,规范金融机构业务行为,严厉打击金融欺诈、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

  (二)强化统筹组织。建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多部门参与的金融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金融机构“年初有计划、季度有汇报、年度有总结”工作机制。人民银行与扶贫、农业、财政、银保监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完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联合召开银企对接会。地方政府和人民银行定期对金融扶贫工作开展考核、评估,不良贷款率容忍度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三)提升服务质量。对易地扶贫搬迁后融资需求推出“迁户贷”“宜居贷”“安居贷”等,设立安置点金融服务站,实现搬迁户留得住、能致富。将金融扶贫与试点结合起来,在辖内开展“两权”抵押贷款等多项试点。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银证保整体合力。

  (四)突出工作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在加强扶贫产业上下工夫,创建“一县一业”产业扶贫贷款。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锁定建档立卡户,精准“滴灌”,重点施策。引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重点抓好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金融服务,开发性、政策性金融重点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中型商业银行下沉服务重心、稳定和优化县域基层网点。

  主要成效和借鉴意义

  (一)支持力度大、成本低。金融机构覆盖率显著提升,实现点乡镇全覆盖、行政村金融服务全覆盖,保险功能有效发挥。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加大,2018年末扶贫再贷款余额43.3亿元,使用率达97.4%;金融精准扶贫户余额519.87亿元,3年年均增速35.64%,惠及困人口超400万人次。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95%,分别低于各项贷款和普通涉农贷款平均利率1.91和2.28个百分点。

  (二)支持措施实、效果好。2018年毕节市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融资总额达66亿元,带动贫困人口30余万人次;支持易地搬迁项目93个,贷款余额93.6亿元;“组组通”公路贷款余额72.3亿元,100%的建制村已建通硬化路。精准扶贫贷款不良率仅0.67%,低于全市各项贷款不良率1.04个百分点。设立金融扶贫相关风险补偿基金2.23亿元。

  (三)业务创新多、步伐大。创新再贷款联保互保和第三方保证管理模式,破解了缺乏合格抵押品难题。推出免抵押担保的扶贫小额“特惠贷”,余额达47.35亿元,受惠贫困户12万户。探索“金融+三变”模式,支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帮助农户获得稳定分红和务工收入。部分国有银行通过债券、基金等投行创新产品增强融资支持能力。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形成了“金沙经验”。

  毕节市金融扶贫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一是金融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金融既能“锦上添花”,更能“雪中送炭”。二是金融扶贫体现了“精准”特点,发挥了金融在配置社会资源的独特优势,是在较短时期集中针对特定对象高质量扶持的典范。三是金融扶贫的过程,既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探索,也是金融业掌握“三农”金融需求、提升服务能力、挖掘市场机遇的契机。四是金融扶贫要沉下身、接地气,与当地的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社会保障、内生动力激发等同频共振、协调发展。

  下一阶段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建议

  (一)清醒看到金融面临的艰巨挑战。大多数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金融生态环境还相当薄弱,扶贫领域保本微利的特征导致金融持续扶贫后劲不足。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创新能力较弱,个别地区还存在“户贷企用”等不规范现象。直接融资、保险等业务占比偏低,个别县的风险补偿金放大倍数过大。

  (二)牢牢把握金融发展的重大机遇。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看到“三农”应是金融下一步重点关注的“蓝海”领域,提高认识,提前谋划,强化专业人才储备,从供给侧精准发力,在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三)统筹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变“输血”为“造血”,更加重视培育“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处理好金融政策与财政、产业、东西部协作、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政策的关系,同向发力、协作配合。处理好创新发展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激活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弥补金融生态环境这一短板。

  (四)把握好金融支持的基本原则。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始终。遵循和尊重市场规律、金融运行规律、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久久为功。在服从国家战略利益的前提下,兼顾“三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投资者等参与主体的利益。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区域改革相结合,将金融改革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重大改革措施结合起来,鼓励基层探索区域改革。

  二是形成包括部门职责、协作机制、激励手段、日常管理、风险防范、监管问责在内的完整闭环,引导市场各方各司其职、有所侧重,突出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提升金融供给效率,保持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鼓励下沉金融业务。充分发挥股权、债券、期货、保险等金融市场功能,创新和服务方式。

  四是增强农村金融承载力,推进加快发展,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新型支付工具发展、信用体系建设,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保护农村金融消费合法权益。

  五是加强风险预警防范,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发挥担保体系、农业保险作用,探索与服务乡村振兴相适应的资本补充渠道、合理回报机制和风险资本管理模式。

(责任编辑:佚名)
郑重声明:人民经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