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金融 | 宏观 | 产业 | 国际 | 理财 | 消费 | 观察 | 科技 | 房产 | 能源 | 环保 | 汽车 | 旅游 | 时尚 | 文化 | 健康 | 法制

科技赋能保险 落到具体应用场景才会产生价值

日期:2019-08-04 09:11:45  来源:
 
原标题:科技赋能保险 落到具体应用场景才会产生价值

  7月8日,在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主题为“科技·创新发展之源”的“2019中国科技创新研讨会”上,渤海人寿副总经理甘树烨、京东安联财险首席技术官曾宏威、平安财险科技中心平台数据画像组负责人马娜、珠峰保险创新业务管理部总经理刘剑、量子保联合创始人兼保险渠道副总裁赵丽、中英人寿创新发展与项目管理本部总经理王海英就保险科技对行业带来的改变以及未来保险科技的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讨论。

  科技对于保险业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这不只是体现在数据上,内部从业者也有着深刻的感受。与会嘉宾均认为,科技改变的不只是针对保险业的某个链条上,而是参与到了产品开发、核保理赔、后期服务等多个环节。刘剑认为,保险对于行业的改变最明显的就是提高了行业的运营效率,以前需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去做的业务,现在只需要几个人就能解决,而在科技的推动下,保险业生产力还在不断提高,而且是一个加速的过程。

  展望未来,科技对于保险业的发展作用依旧明显,甚至会成为推动保险业前进的主要助力。但是保险终归还是一项管理风险的业务,需要保险从业者在借助科技之力的同时,做好本职业务。王海英表示,用科技赋能保险业肯定还会是大趋势,但最终保险业的发展方向还是得从自身做起,科技给了保险机会,然而如何抓住机会把保险业的能量、效率和服务发挥出来,得到客户的认可,是需要保险从业者去积极探索的。

  看当下:科技改变了保险业的生态

  随着大数据、、、、等科技迅猛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科技正不断被应用到,为保险业创造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随着这些技术与保险的结合日趋深入,给传统保险行业带来了新渠道、新模式、新业态,科技赋能保险,已经成为整个保险业加快商业模式变革的共识。“对我而言,科技对保险业改变最深的应该是反欺诈。”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甘树烨谈到科技对保险业的改变,首先想到的就是反欺诈。他介绍说,欺诈一直是重灾区。按照官方披露的数据,车险欺诈的渗透率在20%左右,从最初的个案发展到有产业链的团伙欺诈和集团犯罪,这无形之中提高了行业的综合成本率。而就在2016年12月,中保信集合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多种技术的全国车险反欺诈信息系统之后,行业的欺诈数据在直线下降。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车险反欺诈信息系统运营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就累计为财险行业止损了1.17亿,2018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65亿,同比增长41%。“这个数据看起来不大,但是要知道,2017年76家中小财险公司加在一起总共才盈利2.1亿,财险公司平均综合成本率是100.1%,盈亏就在这0.001上面。而随着全国车险反欺诈信息系统的持续运用,它的止损数据还会更高。

  科技对保险业改变不止于反欺诈,与会嘉宾还提到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实时计算能力对行业效率和服务能力的改变。赵丽对大数据的理解可谓是十分深刻。“保险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基于大数法则、数据和同质性风险识别的行业,当下,大数据AI对保险行业赋予了更深刻的新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大数据已经脱离于原来‘大、全’的概念,而是变成了跟具体场景结合的赋能工具。”赵丽认为,大数据不再是一个死的数据,而是有了生命,通过跟具体的场景去结合,大数据真正的价值被发挥出来,通过数据的变化和演变,保险行业可以把不可描述、不可证明的场景用数字化呈现出来,这种变化无法直接用数据表示,但却是科技对保险行业最直接的帮助,也是最底层的助力。

  不同于甘树烨和赵丽可以用数据体现出来的感受,刘剑对于科技的感受最明显的是效率。做风控和核保出身的他,对“科技提升效率”这一概念可谓是感同身受。“以前做车险核保都是手动操作,每一单都需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看存在的风险点和要素,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定价。刘剑介绍说,科技发展之后,核保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只需要五六个人就能处理近千亿级业务规模的车险保单,而这过程只用了十年左右。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的效率和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这是科技对整个保险生产力的提高,而且从长远来看,这还会是一个加速的过程,再有个三五年的跨度,甚至都想象不到它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

  谈未来:大数据运用仍待进一步提高

  毫无疑问,科技对于保险业的改变已成定局,而且会不断深化。那么,在技术运用和转型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及市场主体会是怎样的关系呢?

  “其实科技的运用一定要落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上,它才会产生价值。”马娜表示,科技在实验阶段肯定要有一定的研究,但真正用起来是一定要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下去实施,而保险公司本身产品形态很丰富,几乎是涵盖每个人整个生活的所有应用环节。如果保险公司想要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就需要有自己的科技团队去深入到保险的各个环节和领域,然后再结合业务的实际场景去发现、去找应用点,对于大公司而言压力不大,但对于中小型公司来说,成本是很高的。

  而对于外部的科技公司来说,保险工作有很多单证,比如投保的一些信息和发票,这些比较偏保险方面的个性化,需要财险科技中心AI团队去做,这些外部的科技公司不一定会去做这种比较个性化的单证识别。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懂保险又有技术的公司来做这些业务,比如(行情,),可以自主输出技术,为外部保险公司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在科技方面投入研究。“但是这些并不是一定的,毕竟各家公司都各有所长。但总体来看,大型保险集团、中小型保险公司、专业的科技公司之间是以互相合作为主,需要互相交流和自主引入。”马娜说。

  赵丽也表示,无论是主体公司还是独立的第三方科技公司,或者有背景的其他场景化公司,最终做的都是保险,也就是管理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虽然是竞争关系,但更像是共生关系,在竞争的同时也去互相交流。尤其是在未来这样业态下,很难说某一个角色的独立主体能够单独去生存、去扩大、去发展市场,所以主体越多,角色越多,越能够帮助保险发展或者是保险科技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保险从业者的各方更像是共生共融的关系。展望未来,与会人员均认为科技对于保险的改变还在持续,但是各自对行业的期待却是不同的。“我希望监管方面在积极监管行业的同时也支持创新,很多行业的创新还是需要监管的大力支持。”曾宏威表示,除了支持创新外,还希望行业能多加强合作,一起反欺诈。“在行业合作不充分的情况下,单靠大家单打独斗,很多情况是很难去根治的。”

  马娜对此有着同感。马娜认为,大数据之所以能够产生价值,主要是跟数据采集和应用有关系,现在数据收集都开始运用AI、区块链等方面的技术。虽然现在技术相对成熟了,但是数据使用方面都是数据孤岛,各家保险公司都是只有各自的数据,可是这些对于服务客户方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数据打通,才能产生更大的应用价值。在现有的技术条件情况下,如果能有一个更好的方案,数据能够共享起来,未来这应该会是一个很好的应用。

  王海英表示,把对客户真正有价值的产品设计出来并带给他们,是保险业的根本,这个东西长久坚持下去肯定不会有错。剩下的就是怎么更有效率地团结团队,并最终怎么把已有的资产和能量发挥出来,让客户真正认可这个价值,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挑战。科技只是给了我们机会,最大的改变可能还是我们自己本身。

  责编 祝裕

(责任编辑:佚名)
郑重声明:人民经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