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金融 | 宏观 | 产业 | 国际 | 理财 | 消费 | 观察 | 科技 | 房产 | 能源 | 环保 | 汽车 | 旅游 | 时尚 | 文化 | 健康 | 法制

6月中国大宗商品指数创去年3月以来新低 下半年宽幅震荡或仍是主旋律

日期:2021-09-27 15:32:11  来源:网络整理
 
原标题:6月中国大宗商品指数创去年3月以来新低 下半年宽幅震荡或仍是主旋律

财联社(上海,实习记者 徐川)讯,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6月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为99.7%,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

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6月指数回落使国内大宗商品市场淡季特征显现,特别是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市场终端需求转弱,供需失衡,导致商品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大。

对于下半年大宗商品走势,部分市场人士认为,需求拐点与全球流动性收紧将使大宗商品面临更多挑战。同时,全球疫苗分配不均与供应链未有效恢复,将导致供给短缺问题短期内较难得到解决,这意味着大宗商品价格或不会快速下跌,更多呈现宽幅震荡格局。亦有业内人士提醒,短期内大宗商品价格或存阶段性反弹调整。

供需失衡,库存指数转降为增

纵向看,自2020年12起,中国大宗商品指数便持续上行,截至2021年4月,该指数达到阶段性高点103.30%,随后两个月连降。6月份,大宗商品指数为99.7%,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

分项指数显示,大宗商品供应指数为101.0%,环比上升0.4个百分点,整体供应量仍处于上涨区间。部分类型大宗商品的供应量也呈现增长趋势,其中铁矿石供应量受产量和到货量增加的影响,较上月增加2.4%;成品油供应量止跌回升,较上月增加2.3%;钢铁和化工供应量持续增加,较上月分别增长1.9%和0.4%;而煤炭和汽车供应量继续下降,较上月分别减少1.5%和3.9%;有色金属供应量较上月减少0.7%,在时隔15个月后,再度出现总量下降格局。

与供给端上扬趋势相反,6月大宗商品需求端快速下挫,供需再次失衡。数据显示,6月大宗商品销售指数为98.5%,较上月下降2.3个百分点。细分到具体商品,除煤炭和成品油销售量环比分别增加2.3%、2.6%外,有色金属和化工销售量均时隔15个月后再现下降格局,较上月分别减少2.4%、1.1%;钢铁、铁矿石和汽车销售量则继续下行,较上月分别减少4.1%、0.8%和2.7%。

“这说明6月市场需求减弱,特别是随着商品价格出现震荡回调,市场恐慌情绪加重,终端企业采购趋于谨慎,市场订货积极性明显降低。”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前期基数较高,特别是部分商品持续高增长,近期也出现回落。

上述人士认为,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涨势有所收敛,各品种出现振荡分化,究其原因在于受制于国际宏观政策调整预期、国内大宗商品调控强化及产业季节性淡季的多重压制,短期价格面临前高压力,然而中长期结构性支撑依然较强。

值得关注,6月大宗商品库存指数转降为增至100.3%,较上月回升1.9个百分点。从各主要商品的库存情况来看,钢铁、有色金属和化工库存量止跌回升,汽车库存继续增长,铁矿石库存持续下降,煤炭和成品油库存量虽继续减少,但降幅有所收窄。

短期调整宽幅震荡,阶段性反弹亦存在

“预计未来大宗商品价格仍有一定放缓空间。”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下半年随着国内“保价稳供”效果显现,疫苗推广逐步缓解供给瓶颈,美联储政策基调转鹰,以及担忧变异病毒与夏季过后经济复苏趋缓等,这些都可能限制大宗商品价格走高。

他进一步表示,“阶段性反弹波动是存在的,如果本月美国CPI或就业不及预期,预计中下旬市场通胀预期将降温,美元走弱,对商品构成提振,因此短期内存在反弹的可能。”

国贸期货研报则指出,下半年,大宗商品将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经济复苏重心由商品转向服务,大宗商品需求拐点将近;其次,全球流动性将面临收紧的压力;最后,由于疫情反复,全球供应链仍未有效恢复,供给短缺的问题短期内较难解决,这意味着大宗商品或不会快速下跌,更多呈现宽幅震荡的格局。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分析,进入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将陆续出梅,但高温酷暑天气影响施工,需求端暂难放量,加之出口难度增加和当前国内货币流动性同比明显收缩,预计需求端的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市场仍存在明显的下行压力。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在全球经济复苏、国内政策利好提振等背景下,预计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供需产业结构向好不改,短期仅仅只是调整。”

“预计今年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向下。”红塔证券宏观分析师孙永乐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供给端正在逐步恢复,而需求大概率将有所下降,导致供需缺口收窄。此外,预计下半年市场预期将出现变化,此前预期大宗商品单边上涨的情况或将不会出现。

(责任编辑:互联网)
郑重声明:人民经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