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金融 | 宏观 | 产业 | 国际 | 理财 | 消费 | 观察 | 科技 | 房产 | 能源 | 环保 | 汽车 | 旅游 | 时尚 | 文化 | 健康 | 法制

东北振兴新征途:释放传统产业优势 2030年建成东北亚重要城市群

日期:2021-09-06 15:40:44  来源:网络整理
 
原标题:东北振兴新征途:释放传统产业优势 2030年建成东北亚重要城市群

随着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推进实施,东北经济正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当前,东北振兴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拉开东北振兴的序幕。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大幕正式开启。

今年以来,东北振兴的步伐继续提速。2月19日,东北振兴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正式建立。3月8日,国家发改委表示,东北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正加快研究制定,谋划下一步东北振兴的主要思路、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政策,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距离发起的第一轮“振兴东北”战略至今已近二十年。多位受访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东北振兴战略颇见成效。随着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推进实施,东北经济正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2020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均已实现由负转正,吉林省经济增速更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不过与此同时,东北产业结构仍以重型化工为主,产业调整乃至振兴东北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目前东北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已经比较明确,新动能、新产业的培育都有具体的目标方向,也是符合实际的。我们现在看待东北的转型困局,实际上正处于换挡期、阵痛期,这时候需要一定的宽容度与耐心,不能操之过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

进入“十四五”时期,“新突破”成为推动东北振兴的关键词,东北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教授衣保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位置也将更加突出。“进入新时期之后,东北能够提供稳定的基础性工业,这具有非常关键的战略意义。”衣保中说。

投资也过山海关

优化营商环境虽是老生常谈,但这正是东北地区面临的重要难题。近年来,华为、阿里巴巴等巨头企业跨越山海关,正是东北营商环境改善的力证,“投资不过山海关”逐渐成为历史。

在东北振兴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第一次会议上,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推动东北振兴的工作要点,其中排在首位的正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并强调要“营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

进一步讲,营商环境也与产业结构密不可分。“产业本身就是一个营商环境问题。”陈耀分析说,“如果产业整体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那么投资也很难跟进。相反,如果产业是一些成长性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产业,投资方自然愿意过来。”

也正因此,释放传统产业优势、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东北振兴的关键之举。东北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体系完善、产业链条完整。不过在近年来东北人口外流、老龄化加速的情况之下,劳动力匮乏成为东北传统制造业的主要短板。衣保中认为,通过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劳动关系问题。

多点支撑、多措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已在东北初步构建。以吉林为例,2020年,吉林省规上工业克服疫情影响完成产值1.24万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6.9%,增速位居全国第2位,工业税收已占到吉林省税收比例达到55%。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间,吉林省还将通过“百千万工程”加码智能制造发展。所谓“百千万工程”,是指培育百户以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企业,推动千户以上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改造,引导万户以上企业实现与云计算(服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

据吉林省工信厅厅长孙简透露,未来还将利用中央、地方财政专项分行业培育及支持一汽集团、长客股份、亚泰制药等企业建设63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激发企业智能改造投入,带动其提升行业智造水平。

吸引年轻人才回流

讨论东北振兴,绕不开人口问题。

近年来,东北人口困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自2013年东北地区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后,“老龄化”“少子化”“孔雀东南飞”等现象,引发社会热议。

七普数据显示,东北三省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全部突破20%,其中辽宁以25.7%位居全国之首。上海社科院人口所副研究员杨昕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对于东北三省而言,生育率低、人口外流是造成老龄化现象的主因。从目前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只能缓解,尚无解决之道。如何理性认识和科学应对,才是核心问题。

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黄文政则认为,相比老龄化,少子化才是真正的问题。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辽宁省人口自然增长率-0.80‰,黑龙江省为-1.01‰,吉林省为-0.85‰。从出生率来看,近十年来,东三省的出生率经常在全国出生率末三位徘徊。

“外流不是东北人口问题的主因,东北三省人口外流并不比中西部省份更严重。”黄文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们感受东北人口外流严重的可能原因在于,东北城市化率普遍较高,外流的是城市人口而其他省份主要是农民工。此外,人们通常容易把普遍的年轻人缺乏归因于人口外流。”生得太少才是东北人口危机的症结。“黄文政如此总结。

应对东北人口困局,有何解决之道?在黄文政看来,以人为本仍是核心要义。除了切实有效提升生育率之外,将振兴东北的思路从“产业”转换到“人”也是关键所在。“东北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但对人的投入却远远不够。建议将各种产业和基础设施中大量的低效投资,转移到减轻家庭生育和养育负担的事业上来。”

另一方面,人口外流,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离开东北,也是东北当前人口问题的一大症结。虽然东北的高教资源非常丰富,坐拥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然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却不断加剧。

这一点从高校本地就业率方面就可以看出。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2018年,哈工大留在黑龙江的本硕毕业生占比仅为9.20%,且多以本科生为主,远低于C9其他8所高校。由于考生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的分数高于本部,使得哈工大成为“选学校还是选城市”这个话题的典型案例。

振兴东北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需要中高端人才的支持。如何调用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高教资源,以此服务东北振兴?这是东北近年来思考的重要命题。

为应对“孔雀东南飞”,东北三省均开展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例如,黑龙江省在2019年接连出台多项人才引进举措,其中以“头雁行动”尤为突出。这一行动为黑龙江省留住了科教领域的重点优秀人才,集聚了各类高层次人才873人。新晋4位院士,在黑龙江工作的两院院士达42位。

从就业质量报告统计结果来看,哈工大毕业生在近两年也出现了回流趋势。相较2017届毕业生,2018年、2019年哈工大本科毕业生留在黑龙江的意愿有所增强。2018年,哈工大本科毕业生留黑就业人数共增加72人。2019年,哈工大毕业生留本地占比从9.20%持续上升至11.89%。

中心城市花落谁家?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群正逐渐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之一。东北振兴若想取得新突破,势必离不开城市群“抱团取暖”以及实力强大的中心城市领头崛起。

2016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东北区域发展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根据这份规划,到2030年,哈长城市群将建成在东北亚区域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

作为东北首个被国家正式认可的城市群,哈长城市群仍在摸索一体化发展路径,区域内城市分工协作亟待进一步优化。

“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作为东北四大城市,虽然都各有特点,但是这些城市均以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同质性较强,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成熟城市群相比,东北城市之间的协作分工不够合理、经济联系较少。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相比,哈尔滨、长春之间还没有明确的产业关联和分工,所以哈长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推进难度也比较大。”衣保中说。

目前,东北是我国唯一没有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多位受访专家均向记者表示,东北四大城市的“领头羊”地位之争依旧难以定论,尚未形成一个有全局影响力的区域发展极。

具体而言,从城市和人口规模来讲,沈阳体量最大,但其辐射力主要局限于辽宁省内。长春的产业集聚优势较为突出,首位度也是东三省省会城市中最高的,但这主要由于吉林省内其他地级市整体不强。哈尔滨主要承担国家对俄罗斯开放的功能定位,产业优势不如长春突出。大连的区位条件虽然最优,但放眼全国范围,与东南沿海城市比较而言竞争力也不够明显。

“以往,东北区域经济发展按计划经济方式来组织,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机制下,东北还没有像长三角、珠三角一样形成按市场方式分工的经济区。过去东北四大城市基本上都是独自发展,在各自省内有一个独立的角色。未来,哪一座城市能承担起领头羊角色还需要继续观望。”衣保中总结道。

(作者:刘美琳 编辑:李博)

(责任编辑:互联网)
郑重声明:人民经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