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金融 | 宏观 | 产业 | 国际 | 理财 | 消费 | 观察 | 科技 | 房产 | 能源 | 环保 | 汽车 | 旅游 | 时尚 | 文化 | 健康 | 法制

把好垃圾分类运输关至关重要

日期:2019-08-05 17:00:30  来源:
 
原标题:把好垃圾分类运输关至关重要

  ■微评

  ■童彤

  从7月1日起,号称“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在上海实施,这成为连日来多家媒体关注的焦点。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何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不妨从几个日常关注点加以切入:“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意味着,社区楼道里的垃圾桶将消失,约500户才能分得一个垃圾桶;居民再也不能随意倾倒垃圾,必须在规定时段内才能投放,而且,垃圾必须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分类投放,违者个人罚款50元到200元。

  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制”,全部缘起针对垃圾分类的地方立法。紧跟上海步伐,北京市近日也对外透露,将通过健全日常执法检查,积极推动垃圾分类立法,明确单位、个人垃圾分类责任,让软约束逐步“硬起来”。

  笔者以为,之所以此次由上海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来临引来多家媒体和民众如此关注,正是因为有了法律的后盾,能够让一系列执法行为名正言顺,这与此前多年来各地先后实施和注重舆论推广的垃圾分类宣传和引导有着本质不同。

  以北京市为例,多年前就在推行垃圾分类,大街上和各个社区随处可见的分类垃圾桶和分类垃圾自动回收装置等多是沦为摆设,一方面是社区和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宣传和投放免费的分类垃圾桶和垃圾袋,同时辅以诸如分类垃圾换取积分和现金奖励的手段推动和鼓励人们投身垃圾分类,但往往效果不够理想,甚至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难以贯彻执行下去。

  其背后原因在于,一直缺少能够可见且可被监管的垃圾运输环节。比如,社区楼下的共同垃圾桶虽然设置了三类垃圾分别放置的标识,但往往被居民所无视,随意处置垃圾,在倾倒和运输环节也只是简单地汇集到一个垃圾运输车内,这种运输方法注定会让那些认真实施垃圾分类的行为和努力付诸流水,试问这般贯彻垃圾分类又能带来怎样的后果呢?必然是直接影响垃圾后续的分类处理,比如厨余垃圾用于堆肥发酵的质量不足,再比如用于燃烧发电干垃圾掺杂大量厨余湿垃圾导致燃点不足等。所以,根源在于垃圾分类的前端引导和宣传鼓励必须匹配科学有效可被监管的运输环节,如此才能确保最终的分类处理环节产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笔者以为,对于垃圾分类而言,无论是针对企业与公共机构的完全强制,还是针对民众的引导行为,抑或是意图试点的“居民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全面贯彻和执行,政府和民众都应形成的共识是,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

  显然,对于当前亟待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我国而言,推动全国范围的垃圾分类才刚刚上路。垃圾分类深入人心需要点点滴滴地去影响民众,经过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之后逐步走上试点地区先行、进而全国跟进的做法也还只是起步。未来,我国垃圾分类处理都必须朝着源头分类的精细化、运输的合理化及处理的科技化目标不断推进市场化和产业化突围。

(责任编辑:佚名)
郑重声明:人民经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